3003新葡的京集团前身是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简易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本科院校,2015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学校现有12个二级学院,现有本、专科专业共计64个,其中本科专业28个。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余人,专任教师620余人。学校建有江西省环保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为响应中央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充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学校以机制创新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多渠道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实践,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提升。根据《江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督导评估办法(试行)》中的指标体系,现就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重视,明确工作职责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校长史焕平同志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郭伟同志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相应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党政领导共同负责。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安排全校创新创业工作。学校将创业教育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各二级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指导创业实践情况与学院的评先评优挂钩,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列为重点工作,写入学校的工作要点,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确保创新创业工作得到落实,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从经费上保证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二)顶层设计,制定总体规划
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确保学生的创业教育取得成效,学校对创新创业工作进行总体规划,提出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学校2015年就出台了《3003新葡的京集团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的发展目标。同时还明确提出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八项任务和措施: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二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三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四是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五是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六是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七是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八是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目前学校形成了融课程教学、专业渗透、实践训练、第二课堂、以赛促学、校企融合、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多元结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屡屡在全国全省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科技创新大赛、及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涌现了一批自主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
(三)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的宣传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创新创业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一是通过校友办开展寻访校友企业家,在校友和在校大学生中寻访就业创业典型,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宣传栏等途径,专题介绍创业就业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二是邀请校友企业家开展就业创业典型报告会,分享典型自身的成长故事,引导大学生努力开拓创业思维,营造青年创业的浓厚氛围。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公开课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不同人物的创业故事。例如由江西省教育厅等单位主办的江西省第一届和第四届大学生创业公开课两次在我们举行,2017年3月,萍乡市首届创业领袖论坛在我们举行,我们包括参赛选手在内的2000多名在校大学生分享了团队管理模式和创业历程,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四)规范管理,建立工作制度
学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工作体制机制的建设,自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学校先后出台《3003新葡的京集团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3003新葡的京集团创新创业工作考核细则》《3003新葡的京集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20多个和创业相关的文件制度,从创业服务、创业教育、考核与管理等方面规范创新创业工作,形成了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学校把对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定期对二级学院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督查,并将工作绩效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内容。
二、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017年以来学校每年都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教研室主任和部分高级职称教师参加的暑期教学工作研讨会,专题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遵循“合理定位,培育特色”、“强化实践,注重应用”、“开放合作,协同育人”、“鼓励创新,引导创业”、“因材施教,多样发展”五大原则,突出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明确把坚持用井冈山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组织修订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统筹协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的关系,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训练和实践的“三大体系”,完善“专业学习、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的“四位一体、融会贯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支持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遵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以生为本、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推进以“强化基础、突出能力、因材施教”为特点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逐步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融合、教学与实践紧密融合、理论与应用紧密融合。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对接地方行业企业,搭建校内外合作育人平台,引导专业与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了彰显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立‘3003新葡的京集团-华清远见’物联网系统综合设计校企联合实验室,与江西凯天动漫公司共同实施校企合作“英才计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加快专业转型发展步伐
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推动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建设,逐步建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努力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大传统专业的改造力度,突出其应用型特点。
结合地方产业,加快专业转型发展,确立重点建设与地方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强现有工科专业、管理类专业建设,合理增设新专业,重点发展与地方经济关联度高、就业渠道广的专业,初步建立了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构建专业集群,促进专业特色发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机电类、材料类、商贸与管理类、设计类、教师教育类五大专业集群,紧扣行业特色改造传统专业,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
(四)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根据“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项目推动”的工作思路,明确各专业服务的行业、区域、岗位群,确定与区域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相吻合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知识、能力、素质规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按照产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含有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模块的课程体系。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积极争取企业、行业参与,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充实专业建设的硬件和软件。立项建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工程、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财务管理等9个校级特色专业,初步建成一批基础较为厚实、特色较为鲜明、实力较强的专业,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五)建立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学科教育平台是各二级学院专业群共享平台,原则上专业群内各专业开设课程相同,主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基础知识,理论课设置侧重于技术理论基础,充分体现专业基础课设置“管用”的导向,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学生的专业课、实践课学习奠定基础。打通相同、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注重内容的拓展性,构建统一平台,以加强基础、适度拓宽专业口径。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和实施 “产学一体”、“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等多样化、特色化的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的课程学习渗透企业行业的职业素养培养与技能培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进行专业基础培养,注重引进“行业、企业”元素,把“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实习期间着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并请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建立与企业行业等紧密的、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学生在毕业实习时,统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做到校企良性互动、产学研密切结合。
三、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明确每门课程或培养环节与毕业要求之间的支撑关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培育专业特色。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基础、综合、创新”系列化、多层次、阶梯状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开设学科前沿、创新思维、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学分设置为8学分,其中必修6学分,同时设置了素质拓展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实施创新创业元素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创新创业优质课程资源,逐步建设创新创业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业实践报告等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可代替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可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并适当放宽修业年限。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纳入毕业要求,制定并实施创新素质学分制度。
除专设创新创业课外,学校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均开设了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辩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毕业后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开展了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如大学英语课程实行了分层分类教学,大学体育课打破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了体育俱乐部形式。学校鼓励开展小班授课,小班授课率逐年提高。
(二)加强了创新创业教材的编写
由我们郭伟、陈永秀、陈方前教授主编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对理想教育、职业规划、求职、创业指导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被各高校广泛应用于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教研室进行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中将企业典型真实的课题作为教材的内容选项,及时将行业中体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运用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如萍乡市湘东区检察院的法律实践项目、体育学院2015级奶茶店项目、外语学院与萍乡市力特环保催化技术有限公司的项目等校企合作项目和创业成功案例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当中。
(三)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学校注重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所有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2018年又投入专项资金280万元新设了12间智慧教室,投入了上百万元建设了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慕课理念的数字创业学习平台,购买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和超星尔雅课程库,有300多门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加快实验室建设速度,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了文综实训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录播室、英语专业高级情景语音室、英语专业同声传译室、师范专业微格教学教室、慕课拍摄与制作室、52HZ工作室、基于MVVM+MVC体系的业务采集分析平台等专业实训室、工作室和理实一体化教室,满足了实习实训的教学需求,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改进教学评价机制
课程教学评价实行校院两级评估体系。制定了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双向互评制度,开展了课堂教学“人人达标”活动,二级学院评估小组对每门课程教学进行听课、查阅教学文件等方式进行打分排序,学校对每个二级学院的排名后15%的教师进行再次听课、查阅资料等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人人过关”。出台了本科课程评估制度,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对本科核心课程开展评估。
(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采用引进慕课和自建慕课等多种方式,建设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库,面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和共享,以此带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立项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在现有各类实验室部分开放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手段,在服务好实践教学的同时,为大学生课外实践实训与创新创业提供免费开放服务。采用引进慕课和自建慕课等多种方式,建设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库,面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和共享,以此带动大学生自主学习。图书馆有计划地增加有关大学生求职就业方面的图书资料,重新布局,增加研修室、小组讨论室、多功能室等学习共享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讨论、练习课堂展示的空间。
(六)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
出台了《3003新葡的京集团关于深化考试方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和《3003新葡的京集团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暂行办法》,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改变传统的一次性考试定成绩的模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多种考试方法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分阶段、多站点进行的考试成绩评定模式。
四、深化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开放协作” 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一)以科研平台为依托加强了科技创新研究
近年来, 按照“围绕产业搭平台,围绕平台建队伍,围绕队伍抓项目,围绕项目促成果” 的工作思路,学校成立了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环保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平面设计与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及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矿山机械装备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海绵城市研究院等9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每个平台都确立了3-4个研究方向, 成立相应的专兼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 每个平台都与多个企业建立了协同创新合作关系。目前9大科研平台围绕萍乡地方经济展开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承担了萍乡市商务局《萍乡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课题,为武功山管委会起草了《武功山风景区旅游管理条例》等。
(二)加快实施学分制改革
出台了《3003新葡的京集团创新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建立了学分认定机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必修和选修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和创业大赛,以提高学生竞赛水平,增强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对参与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社团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对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学分;为解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在时间上的制约,学院将在学分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并为学生“休学创业”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学分制改革,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激情。
(三)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了协同创新
围绕矿山机械与装备、工业陶瓷、环保材料与装备、傩文化、禅宗文化、安源红色文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地方支柱产业和历史文化,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形成了“开放协作” 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近三年来,学校与安源区、芦溪县、中国银行萍乡分行及凯天动漫、蓝翔重工等市内3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地、校企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连续三年获萍乡市政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突出贡献奖”。
(四)加强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学校鼓励教师、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入股创办企业。鼓励校企联合,促进产学研合作,对科研成果转换显著的给予奖励。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300余项,2018年横向课题立项超过300万元,并取得了一批校企协同创新的合作成果。如郭松林教授与江西中科凯瑞环保催化有限公司合作的“新型高活性宽温脱硝催化剂”项目,获得萍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机电学院与蓝翔重工合作编制完成《矿用轨轮式混凝土搅拌运辅车行业标准》《轨轮式梭式矿车行业标准》等四个国家标准,被广泛用于工矿企业。材化学院每年都获得化工陶瓷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被格丰科技、天健陶瓷化工填料等企业应用于生产。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
(一)引培结合,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成立了创新创业教研室,通过配备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聘请校外专家等,形成了专兼职结合的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创新创业培训等。学校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合理、业务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有就业创业指导教师51人。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和省就业创业主管部门举办的创新创业工作会议和培训,学校每年举办工作培训班,相互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不断促进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保障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建立导师队伍,支持教师创新创业
出台了《3003新葡的京集团关于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实施意见》,每年都派出20余名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多名教师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技术服务关系。出台了《3003新葡的京集团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办法》,加大了对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现有在职创业教师4人,离职创业教师1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通过《3003新葡的京集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3003新葡的京集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试行)》《3003新葡的京集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对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创造经济效益的教师和创新团队进行一定的奖励。
(三)加强了双师双能型人才培养
学校以“双师并教”为导向,从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工作者和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应用型教师入手,建有一支180人左右的既具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优秀教育团队。选拔具有较强创业理论知识的优秀教师作为学生的校内导师,如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博士工作室”,带领学生团队,开展“师徒制”创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聘请了多位杰出校友和企业家,如文学院毕业生秦先凤创建广东鹏展教育集团、机械电子专业毕业生刘波创立了深圳市畅鼎实业有限公司等知名校友企业来校给大学生授课传技,现身说法,充当青年创业导师,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技能与职业技能培训。
六、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一)整合资源,合建平台助推创新创业教育
积极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创业和职业指导体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软件园、企业研发中心、创业协会以及萍乡市劳动服务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利用和依托产学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形成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借助社会、政府的支持,提升创业教育层次。
学校整合全校创新创业竞赛资源,重点打造好四大竞赛平台:一是由招生就业处牵头组织的大学生创业大赛。二是由团委牵头组织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三是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包含“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四是由招生就业处牵头组织的萍乡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通过这些比赛,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二)以教育实践为落脚点,铸就大学生工匠精神
随着“双创”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以创新创业为主导,以“互联网+”思维为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整合企业资源,建成了“众匠”创客空间,现有多个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基地,主要经营项目有大学生科技创新、电子信息、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等创业项目。同时,学校依托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建设了“做中学”新技术学习工场,依托艺术学院建设了大学生创意设计中心,依托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矿山机械重点实验室开展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通过主题教育、实训实践、技能大赛等各种活动载体,锤炼了学生技术技能、塑造了学生职业精神、引导了学生铸就“工匠精神”,提升了学生结合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大赛活动
学校先后组织了“创业政策进校园”、“企业家进校园”、“创业讲坛”、“创业明星演讲报告会”、“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互联网+”科技创新等活动,邀请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以及创业成功校友来校开讲座、做报告、进沙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创业的艰辛与喜悦,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同学们的创业热情;同时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每年的3月份定为我们“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月”,举办就业创业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创业政策咨询”、“校友经验分享”、“模拟职场”、“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全方位助力创新创业教育。
(四)认真完成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任务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文件要求,学校出台了《3003新葡的京集团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整合各类资源,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的规模、比率逐年提高。通过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联动。2014-2017年引领大学生创业121人,完成了全省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五)扶植学生创业社团的发展,培养学生创业素养
我们以各类“工作室”、“创新创业协会”等组织形式吸纳学生参与,给学生提供交流体验平台,且借鉴真实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运营,推动社团的发展。其中有“大学生创业协会”、“创业站”、“营销创新协会”、“机械创新协会” “电子爱好者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其中“创业站”是参加人数最多的社团,各学院成立了分会,实现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辐射全校学生,学校为协会提供场地、经费和业务指导支持。协会除举办个人简历大赛、创新创业征文大赛等活动外,已经连续5年举办全校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服务站和各类创新创业协会工作的开展,有效助推了大学生自我觉悟、主动适应、乐迎挑战。
七、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搭建服务平台
(一)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健全,平台建设完善。
2018年以前,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由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今年学校成立了创业学院,并配备5名专职工作人员。
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校组建了一个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分布在创新创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各二级学院。他们为学生进行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内容涉及创新创业政策、职场测试、心理测试、创业课程等,足以满足创业学生的全方位需求。
积极为创业学生申请办理困难毕业生就业补贴,就业创业指导导师对困难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政策,每年邀请萍乡市就业局和市场监督局进校为学生宣讲创业资助政策和办理营业执照程序,帮助学生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管理和资金等问题和难题。
建有“众匠”创客空间、就业创业服务大厅、工作洽谈室、多媒体教室、远程视频培训室和实训室等,专职工作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为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完善的平台。
(二)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学校在年度经费预算中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专项经费,2015年为10万元,2016年为15万元,2017年30万元,2018年为35万元,逐年增加,专款专用,保证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开展。近三年投入近百万资金改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保证了各项创业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建有专用的就业创业信息网、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创业协会微信交流群,保障了毕业生创业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八、效果与特色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把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摸索工作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一)教育效果
1.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创业服务成效明显,创业人数比例不断攀升。根据近几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们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的社会满意度达到90%以上,创业学生人数300余人,占在校生人数比例达到2.5%。
2.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显著。通过支持大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参与科研、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目前已经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如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吴皞(14级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在校期间发表SCI收录论文一篇(影响因子4.9),杨雪、李金石、陈梅花(15级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与周贤杰、赖小辉(14级无机非金属材料)在校期间合作发表EI收录论文一篇。近三年,我们共有38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其中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的创业实践项目“大棚小笋种植技术”获得5万元资助经费。2017年6月时任省委书记鹿心社同志视察我们大学生创意设计中心时对我们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3.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并对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奖励。近三年,我们教师发表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有7篇、主持完成的创新创业省级课题有10项、出版创新创业教材1部、获得创新创业专利18项。
4.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成绩斐然。近年来,我们在创新创业教育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237项(其中:一等奖和金奖52项,二等奖和银奖68项,三等奖和铜奖77项,优秀奖40项),省级奖353项(其中:一等奖和金奖63项,二等奖和银奖95项,三等奖和铜奖124项,优秀奖71项),市级奖项158项(其中:一等奖和金奖34项,二等奖和银奖57项,三等奖和铜奖67项)。如:我们学生朱际锟的“绿化苗木种植”创业项目在2014年度“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总评中获得全国优秀奖,是江西省唯一入围并获奖的高校代表队,为江西争得了荣誉。艺术学院学生蓝青在2016年第四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艺术学院学生姜云霞同学和董琦在2016年中国包装创意大赛上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工程与管理学院学生赵振锡、张文慧、莫佳慧在2016年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能力竞赛中荣获数学建模赛项本科组一等奖;艺术学院学生马子晗在2017年7月第五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机电学院学生饶家明在2017年第七届华东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艺术学院学生曹静云在2018年第六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机电学院学生陈其灯、汪祎贤在2018年第十一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二等奖,机电学院学生吴长明等5人在2018年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三等奖,机电学院学生沈木生在2018年第八届华东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艺术学院学生童朗在2018年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赛区荣获一等奖,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学生参与各类比赛达到50%以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教育特色
1.学校与劳动就业部门紧密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是与萍乡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联合成立的“3003新葡的京集团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萍乡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投入专项资金用来改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保证了就业创业服务的有效开展。二是与萍乡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立了业务合作。作为培育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萍乡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对我们入驻孵化项目全部实施“四免”政策(房租、水电、网络、物管)。近年来我们入驻创业孵化园的多个项目得到政策咨询、创业规划、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导师配备及后续跟踪服务、资金扶持、法律援助等系列支持和服务。三是与萍乡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正在共建“萍乡市公共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规划31000平方米,其中实训教学用房面积27000平方米。该项目建成后将为学生搭建起“创业实训—基金支撑—项目扶持—基地孵化—成功创业”的实践平台,进一步促进我们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上新的台阶。
2.依托地方产业,加强校企业合作,着力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我们坚持依托行业办学,根据市场设专业,按照需求定方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课程结构,积极探索建立专业设置、招生、培养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机制。如在矿山机械、化工材料、应用电子等学科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实现了人才“产品”的产销对接,推行“就业式实习”。把毕业实践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做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3. 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打造各学院“一赛一创”活动品牌。学校要求每个二级学院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及优势,打造一项创新竞赛品牌;每个学院每年推荐申报一个“专业+”或“互联网+”的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制定了《3003新葡的京集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设了集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创业服务、创业交流和成果展示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完善了服务。
4.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墙绘创意设计品牌,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我们艺术学院墙绘创意设计是服务社会、美化环境的创新创业特色品牌。艺术学院学生成立了“壹周墙绘设计工作室”、“黑白设计工作室”,专门致力于美化城市环境、营造文化氛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业务北至九江,南到赣州,覆盖了萍乡城的大街小巷,他们的作品成为萍乡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得到了老百姓和媒体的一致好评,为萍乡城市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将甘祖昌和龚全珍夫妇的光辉事迹以墙绘的形式完美的展现出来,得到了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老阿姨的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创业事迹得到了中国江西网首页、搜狐网首页等媒体的报道,部分学生毕业后凭借在校期间的墙绘工作经历成立了自己的墙绘创意设计方面的公司。
九、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创业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新时期对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校级层面高度重视,但是二级学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未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校园内还没有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学生争先创业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二是学校虽然有大量双师型教师,但是缺乏创业经历,创新创业导师、理论与实践辅导老师数量不足,素质和水平也有待提高。三是学校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科技转化成效不明显。四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创业基金缺乏。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年度绩效考核。二是进一步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三是加大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设立创业基金,多渠道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资金的筹措问题。四是加大创业师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邀请企业家、杰出校友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打造一支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此次评估为契机,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扎实开展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好各项措施,努力开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