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公告通知 > 正文

教育部网站: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重点建设成绩显著 学科建设创造辉煌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3-08-14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重点建设成绩显著 学科建设创造辉煌
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仍是长期艰巨任务

来源: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308/155586.html

浏览字体:   
2013-08-13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本报北京8月12日讯(记者 宗河)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标志。基于国情,我国相继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这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经过重点建设,我国已有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学科水平,一批高水平大学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的实力。根据英国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13年我国已有13所学校的91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英国的THE-QS世界大学排名中,我国有7所大学进入200强。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我国大学在学术研究上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快速增长。2004年,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大学只有8所,到2012年,27所大学进入世界500强,都是“985工程”大学。

  国际知名度已可比肩世界一流大学。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排在世界第35名和第45名;在QS世界大学排名的学术声誉调查指标上,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9名,清华大学排在第30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都排在100名以内。这种知名度客观上也给中国高水平大学带来了大量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大学愿意和中国高水平大学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一批学科已经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从汤森路透集团开发的“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来看,中国高水平大学入选的学科总数已达到400余个,大批学科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有十余所大学每校入选ESI学科的数量超过10个,这些学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已经形成规模,整体优势开始显现。在中国高水平大学进入ESI的学科中,已有50余个学科的被引总次数进入世界百强,这些学科体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很好的潜力,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实力,其中部分学科如清华大学的材料学(被引次数世界高校排名第三)和工程学(被引次数世界高校排名第十),从学术影响力来看已经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快速提高。重点建设实施以来,中国高水平大学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成倍增长,快速逼近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均水平,目前有十余所学校的年度国际论文产出数量已进入世界高校前100名行列。与此同时,“211工程”学校和“985工程”学校发表的国际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已经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的90%左右,部分学校的论文质量已经接近国外研究型大学群体的平均水平。更令人振奋的是,经过重点建设,清华大学等学校已经形成了在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前沿问题上持续做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的能力,近几年每年都能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01年至2012年,《自然》和《科学》上全球共发表论文28072篇,其中中国内地发表800篇,占全球总数的2.85%;高校471篇,占中国内地总数的58.88%。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差距依然明显,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仍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201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其中,在学硕士生143.6万人、在学博士生28.38万人。高等教育的在学总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

  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引领国家未来发展走向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国家强盛和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依托,其数量和质量也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我国国情,要想尽快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必须坚持“重点建设、带动全局”的方针,必须首先集中有限的力量,重点支持若干所国内顶尖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一批基础好的高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一大批高校建设高水平学科,使它们的实力迅速提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主要力量,进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基于这一思路,国家相继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重点建设工程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也为高水平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条件。

  回眸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211工程”、“985工程”等中国高等教育界的里程碑工程,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加快打造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产生一流成果。重点建设工程走出了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成功之路,凝聚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智慧与努力,承载了中国高等学校的成就与辉煌。

  重点建设工程使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经过重点建设,我国已有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学科水平,一批高水平大学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的基础和实力。根据英国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13年我国已有13所学校的91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英国的THE-QS世界大学排名中,我国有7所大学进入200强。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我国大学在学术研究上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快速增长。2004年,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高校只有8所,到2012年,27所“985工程”大学进入世界500强。

  国际知名度已可比肩世界一流大学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排在世界第35名和第45名;在QS世界大学排名的学术声誉调查指标上,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9名,清华大学排在第30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都排在100名以内。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方面面的关注持续升温,中国高水平大学自然也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若干所大学的国际知名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很多现有的世界一流大学。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排在世界第35名和第45名;在QS世界大学排名的学术声誉调查指标上,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9名,清华大学排在第30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都排在100名以内。理性地看,这些声誉调查的结果主要反映了中国高水平大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而非真正的学术水平。但是,这种知名度客观上也给中国高水平大学带来了大量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大学愿意和中国高水平大学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一批学科已经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从汤森路透集团开发的“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来看,中国高水平大学入选的学科总数已达到400余个,大批学科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从汤森路透集团开发的“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来看,中国高水平大学入选的学科总数已达到400余个,大批学科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有十余所大学每校入选ESI学科的数量超过10个,这些学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已经形成规模,整体优势开始显现。在中国高水平大学进入ESI的学科中,已有50余个学科的被引总次数进入世界百强,这些学科体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很好的潜力,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实力,其中部分学科如清华大学的材料学(被引次数世界高校排名第三)和工程学(被引次数世界高校排名第十),从学术影响力来看已经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从ESI的统计来分析,既要肯定成绩,也应正视差距。

  一方面,与历史比,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成绩显著,学术影响力呈上升态势。截至2012年12月31日,我国有1个以上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的高校为133所,比2010年底增长了44.6%,比2011年底增长了18.8%。其中:“985工程”高校37所,“211工程”高校84所,其余高校49所。

  我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逐年提高。至2012年底,我国被引论文总数进入ESI前500排名的高校有13所,均为“985工程”高校。这个数字连续几年持续上升,2011年底为11所,2010年底为8所。这种上升的态势,虽然只是学术影响力这一个方面,但反映出我国高校正以较快的步伐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另一方面,与世界著名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学科建设还有较大差距,需继续努力。美国有19所学校进入ESI的全部22个学科排名前1%。而我国没有高校进入免疫学、综合交叉学科和空间科学3个学科的排名前1%,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等也只有少数几个高校进入排名前1%。我国高校上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相对薄弱,需大力加强。我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与世界相比差距也很大。中国只有13所大学进入引文总数前500名,其中,300名以内仅有7所,且都没有进入前100名。而美国有114所大学进入引文总数前500名。其中,300名以内有94所,100名以内有49所。

   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正在快速提高

  中国高水平大学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成倍增长,快速逼近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均水平,目前有十余所学校的年度国际论文产出数量已进入世界高校前100名行列。

  重点建设实施以来,中国高水平大学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成倍增长,快速逼近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均水平,目前有十余所高校的年度国际论文产出数量进入世界高校前100名行列。与此同时,“211工程”和“985工程”学校发表的国际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已经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的90%左右,部分学校的论文质量已经接近国外研究型大学群体的平均水平。更令人振奋的是,经过重点建设,清华大学等学校已经形成了在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前沿问题上持续做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的能力,近几年每年都能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001—2012年,《自然》和《科学》上全球共发表论文28072篇,其中中国内地发表800篇,占全球总数的2.85%;高校471篇,占中国内地总数的58.88%(见图1)。

  2001-2012年间中国内地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28篇,占中国内地总数的41%;内地高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44篇,占高校总数的30.57%(见图2)。

  师资队伍结构已经明显优化

  重点建设初期,中国高水平大学的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在10%左右,到2011年,“211工程”学校的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985工程”学校超过60%,北京大学等9校已超过70%。

  在重点建设初期,中国高水平大学的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在10%左右,到2011年,“211工程”学校的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985工程”学校超过60%,北京大学等9校已超过70%。与此同时,中国高水平大学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培育了一批国内顶尖的学术带头人。1995-2011年,历次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211工程”学校所占的比例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从初期的30%至40%增加到近5年的50%左右。在1999-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选出的2184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60%是“211工程”学校的教师。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中国高水平大学还引进了一批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国际知名的学术大师和大批国际水准的学科带头人,高端人才的集聚度不断提高。

  服务国家战略已成高校自觉追求

  清华大学等“985工程”高校的49个科技创新平台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16个国家重大专项中的10个实现了对接。1999-2012年颁发的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通用项目)中有10项由“211工程”学校获得。

  中国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从筹划到实施始终与国家战略紧密联系,国家对高水平大学进行重点投入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重点建设以来,相关学校始终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学校发展的自觉追求,成为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清华大学等“985工程”高校的49个科技创新平台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16个国家重大专项中的10个实现了对接。1999-2012年颁发的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通用项目)中有10项由“211工程”学校获得。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的高水平大学将继续以国家需求为学校追求,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这一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地已经形成

  中国高水平大学是我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主要力量,十多年来“211工程”授予的博士学位数一直占全国总数的2/3左右。

  中国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条件上相比国内其他学校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在创新本科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中国高水平大学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着力推进以通识教育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改革,努力培养造就视野开阔、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使本科生能够实质性地参与创造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中国高水平大学是我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主要力量,十多年来“211工程”授予的博士学位数一直占全国总数的2/3左右。在反映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211工程”学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比例一直高于这些学校授予的博士学位数占全国的比例,体现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任重道远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差距依然明显,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重点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显著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使若干所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明显缩小,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差距依然明显,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找准差距,明确目标,进一步增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经过重点建设,我国一批高水平大学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的基础和实力。但是,我国大学在科技创新能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学科、制度建设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存在明显不足,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仍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要继续坚持重点建设的发展战略,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根据新要求加大改革力度,统筹重点建设项目,转变建设模式,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学科建设,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建设更有竞争力的队伍,产生更高质量的成果,以确保“211工程”和“985工程”总体目标的实现,为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高水平大学要肩负起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带动全国高校,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有力地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本报记者 宗河)




"; var content = ""; var str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rintTabel').innerHTML; //获取需要打印的页面元素 ,page1元素设置样式page-break-after:always,意思是从下一行开始分割。 content = content + str; printStr = printStr+content+"adminwp-adminbackend
"; window.document.write(printStr); window.document.close(); //这句很重要,没有就无法实现 window.print(); }